顶点小说网 > 女穿男,考科举?这我在行啊免费阅读 > 第279章 亲事与投奔

第279章 亲事与投奔


虎头告知家人想要成家立业一事不久,半个县有头有脸的媒婆都找来了。

这些神通广大的媒婆,几乎弄清了县里所有待嫁女的情况,这要是给普通人家说亲,怎的也弄不出这么大阵仗,虎头在县里没名没姓的,二十岁的年纪了,也没做个生意,唯一能占到优势的,就是他有个举人弟弟。

对媒婆们来说,这就够了,天知道多少商贾之女挤破头都想和读书人沾点裙带关系。有那些黑心的商人爹,宁愿把好好的女儿送给人家做妾。

拿闺女换利益的事可不在少数。

从弟弟秦扶清考上秀才开始,秦家上门想给虎头说亲的媒婆就不少,虎头早已经习惯了。

他从县里回来,换上娘给做的新衣。个头一米七,穿着干净,头发簪起,面白须净,话不多,单独坐在一旁,瞧着也不像是没读过书的样子。

媒婆们在屋里,和他娘,和他婶娘,还有他奶奶三个女人聊的不亦乐乎。

王丽梅对一个姓胡的媒婆道:“胡大姐,我这大儿子人老实,不指望他攀上多好的姑娘,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强。”

胡媒婆看一眼低着头的秦扶庆,捂嘴一笑,帕子甩了王丽梅一下:“大夫人,您瞧您这话说的,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呢,咱县里谁不知道秦家是什么人家?百里挑一难找到的体面人家,您呀,不用操心,之前大公子没找,那是他不想找,他要是想找,咱县里想嫁给他的姑娘不知排到哪里去了呢!”

不愧是做媒婆的人,说的话哄的人心花怒放,赵草儿和郑氏都附和着笑起来,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大嫂就是太操心了,胡媒婆是什么人呀,咱县里说媒的都没她说得好,经过她牵线成的事,哪个都美满快活。胡媒婆,这事我们可就拜托你了,要是事成了,你尽管放心,好处少不了你的!”

胡媒婆也被这句许诺哄的眉开眼笑,几个女人笑成一团。

王丽梅回头看儿子一眼,只一个眼神,就看出大儿子眼里的无奈。

她生的几个孩子,没人比她这个当娘的更了解孩子们性格。

老大虎头小时候憨厚有担当,长大了不爱说话,性子也沉闷许多。

他是家里长孙,却不愿成亲,整日躲县里不回家,闲着没事就雕木头。

前几年秦木桥急着抱孙子,催着虎头成亲,催的急了,爷孙俩一个比一个倔,虎头愣是憋不出一句话来。

王丽梅事后问过他,为何不愿意成亲,这人长大了,总是要成家的呀。

虎头说得话让人心酸,在家他是大哥,出了门,都知道他是谁的大哥。

数不清的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到底是看中他家里的弟弟呢,还是看上他这个人呢。

虎头年长,秦扶清读书读起来之后,他都十六七了,虽然也认得字,有点本事,到底靠弟弟挣钱,将来娶了媳妇,莫不是还要靠着弟弟过活?

王丽梅一时语塞,她这几个孩子啊,不说有没有本事,都是心气高脾气傲的,宁肯多吃苦,也不肯掉面。

当娘的也劝不了,又有秦扶清在中间劝着,成亲这事就拖延到现在。

王丽梅想到这些,暗下主意。

待胡媒婆要离开秦家时,她趁人走了,又把胡媒婆留下,叮嘱几句。

原来是叫胡媒婆多用些心,不是在女方家世上用心,而是尽量给她儿找个两情相悦的好姑娘。

两情相悦?胡媒婆一时犯了难,这年头成亲都是父母媒妁之言,到了洞房花烛夜才知道对方长几个鼻子眼,她去哪找好好的千金小姐和秦家大公子两情相悦啊!

这活虽然难,可胡媒婆思虑片刻,还是一口应下。

“行,大夫人,您放心,我肯定想法子叫大公子瞧上!”

王丽梅心里涩涩,想到,倒不是叫她儿瞧上,而是要找个真心看上她儿的姑娘。

不然成了亲后,真叫她这个看似憨厚实则心细如发的儿子知道真相,还不知道要难受多久呢。

给虎头说亲真不算难,胡媒婆在秦家说的那些话,还真不是夸下海口,县里多少人盯着秦家这些少爷小姐,只要沾上亲故,将来都是要享福的!

谁让秦家出了个文曲星呢!

秦扶庆是秦家几个孩子的老大,他只要开了口,成了亲,后面的亲事可就容易多了。

要是秦家几个孩子的亲事都是经过她胡媒婆的手办成的,那她得多风光?将来谁家办事不先想着她胡媒婆?

胡媒婆知道此事重大,特放了一万个心思,把城里待嫁姑娘的名单在心里盘算几个遍,去除一些身有病疾的,再去些脑子不太灵光的,再去除些相貌有大瑕疵的。

剩下的姑娘,个个都是家世清白,长相中上之姿,瞧着就让人欢喜。

“这个陈家的小姐,我记得她就住在城东,亲娘走的早,她爹又给她找了个后娘,生两个弟弟,十一二岁就瞻前马后伺候弟弟,是个会照顾人的,可以考虑。”胡媒婆蘸了红墨把名单上的名字圈起来,思考的十分认真。

不多时,一个绑着麻花辫子,辫子上还缠着绿绸巾的姑娘端着油灯走进来,“姑姑,天暗了,我给您点灯。”

胡媒婆这才注意到,外头天色已晚。

“玫儿,你爹用饭了吗?”

“爹已经吃过了,姑姑,我给您把饭菜端到房里?”

“好,我今日有些事,你端来吧。”

看着远去的侄女,胡媒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与丈夫成亲几十载,日子如同蜜里调油,美中不足的是二人一直不曾有孩子。

她的夫婿,是当年她自己给自己招进门的,二人一个开客栈,一个做媒人,生活富足。没孩子,她丈夫也没起过纳妾的想法,正因此,她才能安稳做个媒婆。

毕竟做媒婆的,自己要是没个好的榜样,别人也不放心她来说媒。

胡媒婆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早年浪荡成性,和她爹大吵一架后赌气离开家乡,直到她爹去世之前,才带着一个女娃娃回来。

那孩子就是胡玫。

没过多久,她爹去世,哥哥依旧是不成器的性子,没能有个活命的本事。

胡媒婆忧心侄女没人照顾,便把不成器的哥哥留在身边,把侄女当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到现在。

胡玫把饭菜端来,胡媒婆吃饭,她便在桌前好奇观看,“姑姑,你这回是给谁说亲事?好久没见你这么重视了。”

胡玫跟在胡媒婆身边长大,耳濡目染,对说亲一事极为了解,姑姑请过几年女夫子教她读书认字,想着将来侄女成亲后能继承她的衣钵,有门傍身的本事。

胡媒婆也不忌讳对侄女说起这些事,便把今日去秦家的前因后果给说了一遍。

前几年给秦扶庆说亲时,胡玫年纪还小,可也有所耳闻,知道秦家几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少爷都是难缠的主。

想着谁要是能把他们的亲事给说成了,不知道得多长脸。

“秦家大公子,得有二十了吧?”

“是呀!男人这个年纪,正好呢!”

“可陈家小姐不才十五吗?”

胡玫眨眨眼睛,好奇问姑姑。

胡媒婆有些好笑道:“小丫头懂什么,你还嫌弃秦家大公子比陈家小姐年纪大不成?”

“我是怕陈家小姐嫌弃他。”胡玫吐了吐舌头。

胡媒婆严肃地摇头,“陈家小姐要是真能嫁到秦家,那是她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你这丫头年纪小,又读过几年书,不知道咱做女人的苦。我问你,你可知道秦家是什么地位?”

胡玫见姑姑如此严厉,有些慌张,指头卷着衣角道:“秦家,是那个出了文曲星的秦家?”

“正是,城中多少大户人家盯着,就是县太爷,只怕都后悔没多生几个女儿,嫁到他们家里去!”

“可,秦家大公子不是没读过书么?”

“你管他读没读过书,考不考上学,傻妮子,就是因为陈家小姐这样的人家嫁不成举人,才想着嫁给他哥哥呀!要不然,你以为我怎么会有她的八字!?”

胡媒婆摇摇头,心道侄女还是太年轻了。

她给秦家大公子说媒一事一传出去,都不是她主动上门说亲,而是那些有意把闺女嫁到秦家的人主动送上女儿画像和八字来。

有些人弄虚作假,胡媒婆再筛选筛选,剩下的还要登门拜访去,才能确定给谁牵线。

若是换个千金小姐急着找相公,也是同样的礼。

县里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家,家里有一儿半女的,哪个不是从孩子出生就打听合适之人的消息?都是怕结错亲家,耽误儿女一辈子不说,连自家都不能得利益。

说是喜事,其实背后一琢磨都是利益。

“就说这个陈家小姐,你可知她那后娘有多舍得,给了我这个数!”胡媒婆竖起一根手指,“她答应事成之后还会再给我这些。”

胡媒婆又竖起三根手指。

胡玫捂着嘴巴,小声惊讶道:“姑姑,你不是说她是陈家小姐的后娘吗?怎么会舍得在继女身上费这么多心思?”

胡媒婆古怪一笑,“你真当她是发善心,想到继女的好了?还不是为了她那俩亲生儿子?”

“陈家小姐嫁到秦家,她俩弟弟就是秦大公子的小舅子,若是将来有什么难处,秦家难道还能不帮?”

胡玫微张着嘴巴,受教了。

“你呀,还是个小丫头片子,将来姑姑给你说门好亲事,你多见识见识,就知道这里面的门道了。”胡媒婆亲昵地点了点侄女的脑门。

胡玫有些可怜陈家小姐,又可怜那个秦家大公子,这二人,一个嫁给大自己好几岁的男人,一个娶了还没进门就图给将来小舅子善后的妻子。

世人都说成亲好,两情相悦,朝朝暮暮,可白头偕老,可就像姑姑说的那样,哪来的那么多两情相悦的亲事呢?

胡玫叹口气,只愿这对新人不是怨侣。

胡媒婆确实把符合条件的陈家小姐推荐给秦家了,按照王丽梅的说法,女方不需要是什么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身世清白,知礼数就可。

陈家小姐虽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可她爹是个秀才,现如今在县里一些人家家中做夫子,身世清白,又算书香世家,正符合王丽梅的要求。

撮合着两个年轻人借着礼佛的名义遥遥见了一面。

那日一巧也去了,说是替自家哥哥掌眼的,可身后还跟着一个跟屁虫。

范富贵被人使唤着,提着食盒,灌了一牛皮袋的水,随身背的布袋里还装着几个喝水的竹筒。

食盒里是他从家里捡卤好的卤货,被三巧嫌弃在寺庙吃荤不好,又去糕点铺子买的三五样糕点。

把一巧三巧伺候的,像是伺候什么老佛爷一样,他还乐的不行,咧着嘴牙根子都快露出来了。

寺庙外种了许多菊花,来赏菊的人不少,他们前后走着离着两三步的距离,活像是大小姐带着仆从,也没谁会多想。

待在梅林里远远看见大哥,又瞥见梅树后面站着的姑娘,一巧脱口而出道:“这么小的年纪?”

三巧也看了看道:“看着跟四巧似的,个子也不高,像小孩。”

虎头二十出头,放古代是没人要的老男人,多的是十六七岁就成亲的。

陈家姑娘这年纪相亲很正常。

可一巧三巧她们早就被秦扶清洗脑成功了,十五六年,葵水才来几年啊,脸上的婴儿肥还没褪下,有些女孩子发育晚,怎么看都还是少女模样。这样的年纪嫁人后,过不了一年半载就要为人妻,为人母。

多数都撑不过做母亲的那一关。

虽然秦扶清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才是异类,可谁叫在秦家这个小环境里,他说得话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呢。

久而久之,一巧三巧她们都觉得正常。

“完了,大哥肯定会觉得陈姑娘不合适。”

“娘估计又要失望咯。”

俩姑娘吃着糕点,远远看着,没过多久,陈家姑娘匆匆离去,胡媒婆登场,与虎头说了两句,只见虎头直摇头。

就跟一巧三巧说的那样,虎头也觉得这个陈家小姐年纪太小了些,比他妹妹还要小,怎么能与他成亲呢。

胡媒婆听到虎头的理由,当真是啼笑皆非,人家姑娘不嫌弃他大,他反而嫌弃人家小了。

不过谁叫这是秦家大公子呢,胡媒婆初战失利,很快就给虎头找了一个又一个,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

王丽梅气的直拍大儿子,“你这小子,嫌弃这个嫌弃那个,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

虎头也很无奈,“娘,我就是想找个没那么小的,她们都太小了,这叫我怎么成亲?”

“小,谁不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我嫁给你爹时,不也是十六七岁?”

虎头委屈,“爹是爹,我是我,我不喜欢……”

嘿,这小子还讲起喜欢不喜欢了。

王丽梅再怎么气,有秦扶清护着她大哥,她也没法子。

县里的媒婆还在给虎头想办法找合适对象呢。

那边秦家收到一封来信。

秦木桥同母异父的妹妹,也就是秦扶清仅剩的三姑奶奶,一家人遭了灾,想要来投奔秦木桥,来之前,特意托识字的先生写了一封信,询问可否前来投亲。

当初秦木桥回家乡给爹娘迁坟,他爹这边的亲戚吃拿卡要,反倒是给他娘迁坟的时候,他娘后生的几个孩子待他如至今。

才让他顺利把娘的坟给迁到青牛村。

当初说若是他们想来烧纸,尽管来便是,可这三年五载地过去,离得实在太远,也没人前来。

如今看到这封信,秦木桥可激动了,“怎么会遭了灾呢?”

他老家在更北方一些的睢县,了解后才知,今年夏天开始,睢县久晴无雨,耽误庄稼生长,到秋里又闹起蝗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

三姑奶奶嫁的人家不算殷实,人口众多,眼看着到了年关,只怕是囤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怕饿出人命来,三姑奶奶便想起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来。

想着当初秦木桥许诺她若是遇到困难尽管来寻,三姑奶奶纠结许久,才下定决定在冬至前找人写信寄了过来。

秦木桥把家里众人都叫来,当众拿出那封信,他自然是想帮助妹妹,可总要过问家里人。

妻子郑氏问道:“今年家里收的新粮多,又不用缴税,再来十口人也吃不完,他们想来来了就是,可安排他们住在哪呢?”

秦家虽然新盖了房子,可家里人多啊,三代同堂,孙辈的都大了,哪个都想独占一间屋,再加上有几个读书人,总图个清净。

这要是一口气来十几口人,也不方便。

“老大,老二,你们都说说。”秦木桥又问向俩儿子。

秦春富看看弟弟,秦冬财摸摸鼻子,看向秦扶清。

这家里真正说话管用的,还是秦扶清啊。

秦扶清想了想,他也不知道睢县灾害有多严重,不过他对三姑奶奶的印象还挺好。这么几年过去了,要是三姑奶奶真是图利的人,早就来寻亲沾关系了。

可她现在才想着来,来之前还特意写信询问,估计是真的遇到了麻烦事。

就算不是爷爷的亲妹妹,是什么远房亲戚,秦扶清也没法在有能力提供帮助的情况下放任有人饿死。

于是便道:“现在离冬季还有段时间,再起几间屋子也不算什么难事,村里人手多。”

秦木桥高兴极了,“这个好,这个好!”

秦扶清都这样说了,秦家其他人也没意见。

秦扶清研墨提笔写信,让秦行送到县里镖局,找些镖师同去睢县,秦行也去,把三姑奶奶一家接过来,另外再打探打探睢县灾荒的情况。

睢县距离安溪县有一两百里路,若是睢县灾荒实在严重,说不定灾民会扩散到本县,到时候事态会变得不可预料。

翌日秦行就领命而去。

他前脚走,后脚秦扶清就找够人起新房,新房离秦家不远,原本的两进两出的院子加两栋建筑就成了三进三出的院子,将来做待客用也行。

这些日子,秦家事情可真不少,家里人都忙的前脚不沾后脚。

收回来的粮食要入粮仓,家里的佃户辛劳一年,秦扶清成了举人,家里几百亩地都不用缴税,收回六成粮食,剩下的都是佃户的。

如此大方,让佃户们欢喜的就像是过年一样,到明年,估计有更多人想佃秦家的田。

佃户多是附近百姓,秦家要起新房,他们免费都愿意来帮工,秦扶清肯定不会克扣这些钱,他挣钱容易,这些年挣钱难,没必要从百姓身上挣钱。

除此之外,庙会,县里的青楼改造,各种各样的筵席邀请……

秦扶清忙狠了,慢慢就把前不久的少年心事隐藏在心底。

五日之后,秦行带着三姑奶奶一家回来了。

三姑奶奶一家足足有十四口人,四代同堂。

三姑奶奶的夫君早已病死,她膝下有两个儿子,儿子又有媳妇子女,还有一个妙龄姑娘,说是三姑爷爷的表房侄女,遭难前来投奔王家,谁知道王家也自顾不暇。

秦木桥愿意帮助同父异母的妹妹,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他们还带了个与秦家三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来,三姑奶奶对此很不好意思。

兄妹二人头发花白,一见面,三姑奶奶就哭了起来,剩下的小辈皆是垂泪。

他们身上衣服没什么补丁,就是长久奔波看起来有些脏,孩子们也不算太瘦。

秦扶清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场景,可还是待在爷爷旁边,听三姑奶奶讲睢县的事情。

睢县的旱灾其实不是从夏季开始的,从上半年五六月份就显露兆头,那时候河里井里还有水,他们挑水抗旱,才没让上半年损失太严重。

谁知道下半年旱灾加重,人都快没水喝了,再加上秋季闹起蝗灾,朝廷赈灾没下来,反要收粮税,眼看着家里粮食渐渐变少,三姑奶奶吃过饥荒的苦,怕家里子孙遭难,这才想着投奔秦木桥。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846/3846181/1322945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