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小说最新章节 > 第842章 世界人民解放军(十)

第842章 世界人民解放军(十)


      8月5日,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前来给基辅解围的苏联红军成为了德军下一轮攻击的对象。

      斯大林则调整了自己的指挥方式,将所有决定权都交给了红军参谋部。1942年8月6日,朱可夫晋升元帅,他领导的苏联红军参谋部全权负责军事指挥。朱可夫晋升元帅后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不再让苏联红军与德军顶牛,转而采取更加务实的战术。

      从8月6日开始,苏联红军最高层的会议上,朱可夫元帅的决定终于得到了通过。从现在开始,苏联红军将利用苏联广袤的国土,在不与德军脱离的情况下持续消耗德军,并且通过后撤维持战线。

      通过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后,朱可夫将亲自将计划递交给了斯大林。斯大林看着计划,脸色中的愠怒越来越浓厚。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拉长德军的后勤补给线,至少先拖到秋季,利用泥泞的道路迟滞德军的进攻。

      真正的反攻将在冬季展开,那时候德军的后勤线已经很长,苏联本土作战,物资运输,伤员护理都远胜德军。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优势,以优势兵力击败德军。

      斯大林这些年在苏联搞的建设大多数都沉淀在西部地区,斯大林真的不想让整个俄罗斯西部精华区都变成战区。但朱可夫的计划很务实,因为当下的局面已经不是国土上的损失,而是苏联的生死存亡。

      “你……先出去在门口冷静一下,一会儿进来再报告一次!”斯大林恶狠狠的对朱可夫说道。

      朱可夫毫不犹豫的站起身,向斯大林敬了个军礼,大步走出房门。

      办公室内的其他苏共政治局核心成员们看着几乎要暴怒的斯大林,都不敢吭声。

      等朱可夫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斯大林才狠狠地用烟斗敲击了几下办公桌,发泄着心中的无奈。可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越想越气。斯大林知道苏联当下的战况没有那么多时间再讨价还价。不得以,斯大林只能逼迫自己去设想,何锐面对这样的局面会怎么做!

      在最初的一分钟里,斯大林满脑子都是何锐那种紧抓战略主动性的作风。如果是何锐面对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先对德军发动进攻,让战火在德国那边燃烧。

      经过片刻恶狠狠地设想后,斯大林逐渐能够用更冷静的态度考虑问题。在对日战争中,何锐当时掌握了空中优势,卡车运输的机动优势,以及作为底线的鸭绿江防线。作战地区也是更适合这些作战装备与战术的朝鲜北部地区。何锐能以东北一地击败日本,靠的并非是偷袭,而是将自己的实力彻底发挥出来。

      当下的苏联虽然节节败退,但是依旧有属于苏联的优势。最大优势莫过于苏联的人口优势,其次就是苏联装甲兵的装备拥有一定的优势。其他大大小小的优势也有不少。

      如果一味的继续与德军顶牛,苏联就无法发挥出自身优势。而朱可夫的计划的确能够通过空间换时间,将苏联的优势发挥出来。

      刚想到这里,基洛夫开口说道:“总书记,总参谋部的计划的确可以给我们争取到时间。”

      有基洛夫打头阵,其他苏共政治局委员们也都等着看斯大林的反应,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基洛夫继续说道:“中国的承诺并不能当作我们依赖的对象。即便中国帮助我们夺取了制空权,也不意味着我们的陆军能够击败德军。想彻底击败德军,就得重创德国陆军。到现在为止,我方的战败很大原因是因为同等兵力下无法击败德军,想彻底击败德军,需要的是在数量大大超过德军的红军部队。总参谋部争取到的时间,可以让我们组建起规模超过德军的部队。”

      斯大林的目光落在了米高扬身上。米高扬现在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部长会议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副主席就等同中国的副总理。米高扬这个副总理则负责军事物资与对外贸易工作。斯大林问道:“米高扬同志,现阶段武装1200万新部队的物资准备情况如何?”

      米高扬当即答道:“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了670万人员的征召,新的训练正在展开。剩余530万人员的征召计划已经完成,正在开始执行。1200万人入伍后带来的生产缺口,我们已经向中国发去了订单。我们与中国方面就此事的谈判已经结束,中国同意这些物资可以采取挂账模式支付。挂账期可以延长至3年。”

      听到中国允许挂账3年,斯大林与参加会议的苏共核心们都感到安心不少。所谓挂账3年,指的是在未来3年内,苏联从中国购买的所有物资,都可以3年不结算。这种做法无疑充满了善意,至少对苏联非常有利。

      虽然中国自己也在进行战争,不过中国是处于攻势一方,战争远离中国本土,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依旧在良好的运行。3年的挂账,等于是中国的生产能力就是现在苏联的后勤保障能力。

      斯大林又问道:“米高扬同志,到现在为止,中国交付的效率如何?”

      其他苏共核心成员都静静地看向米高扬。中国口头承诺3年内持续提供物资,不等于苏联就真的能拿到物资。中国运到苏联这边的物资才是真正的支援。

      米高扬谨慎的答道:“到现在为止,中苏边境上的铁路运输已经到了饱和的程度。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车辆全都满载运行。我们向中国新订购了1000台符合苏联铁路需求的车头,以及2万节车厢车皮,已经交付了35%。这些新的设备已经开始运行起来。”

      说完这些,米高扬小心的问道:“总书记,我们能否增修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复线?”

      虽然何锐政府一直与苏联保持很好的关系,一步步的化解双方的安全顾虑以及经贸顾虑,但苏联的顾虑依旧存在。米高扬提出增修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就是因为苏联出于顾虑,始终没有增加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

      理由很简单,修一条复线,就可以将运输能力提升一倍。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国一旦对苏联发动进攻,就可以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快速推进。

      现阶段提升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意味着苏联决定完全相信中国不会趁机进攻苏联。这就是米高扬在提出这个方案时候小心翼翼的原因。

      关乎到苏联的生死存亡,与会的苏共核心成员都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看向斯大林,等着苏共总书记做出判断。

      斯大林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非常煎熬。从各种角度来看,中国进攻苏联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斯大林很清楚,沙俄对中国干过什么。现阶段的中国如果照抄沙俄的手段,也不是不可能。

      苏联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对于中国的警惕一直高过对德国的警惕。就在去年,也不知道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们吃错了什么药,竟然串连着要庆贺瑷珲条约签署83年。贝利亚立刻动手,将这帮人都给抓了起来。

      等斯大林听说此事,更是勃然大怒,下令凡是与此事有关的人统统抓起来,主谋们枪毙,其他人送去西伯利亚苦役营改造。同时,斯大林还否决了将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迁移到中亚的提议,并且狠批了提出这个计划的苏共中央委员。这位中央委员在不久前的内部清洗中被抓,大概是要被判处死刑。

      斯大林现在极力避免与中国之间因为历史问题出现争端,并不是斯大林热爱中国,而是他真的担心中国利用战争夺取失去的土地。有了这个心结,斯大林真的不希望中国扩大在苏联的影响力。

      思索了一阵,斯大林对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马雷舍夫说道:“马林舍夫同志,现阶段有足够的人力用于修建复线么?”

      虽然马林舍夫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他其实是苏联军事工业的负责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复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与征兵起了巨大的冲突。

      马林舍夫思考了一阵才答道:“如果必须完成这条复线,对于征兵工作的影响不算大。”

      得到马林舍夫的回答,斯大林才对基洛夫说道:“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的工作,就先由基洛夫同志来负责。”

      一众苏共核心成员听斯大林这个命令,都安心不少。当下的军事工作交给了朱可夫元帅领导的总参谋部,苏共中央的工作就是满足红军彻底击败德军所需要的人员和物资供应。中国的生产力可以有效弥补苏联物资需求的缺口,西伯利亚大铁路复线完工后,苏联红军的物资供应可以更加充裕。苏联的冬季极为漫长,只要物资充足,苏联红军将在冬季发动一次次的反攻。

      讨论完给朱可夫的计划提供物资的内容,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斯大林让秘书将朱可夫叫回来,当朱可夫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斯大林的神色又恢复了不快的模样。

      朱可夫站定,就看到斯大林依旧是一副完全不接受他计划的模样,就听斯大林的冷冷的说道:“朱可夫同志,你对你的计划有什么要改动的内容么?”

      在外面罚站的半个多小时里,朱可夫的确在思考着自己的计划。不是去否定这个计划,而是对计划的步骤进行着更细致的思考。听斯大林提问,朱可夫当即答道:“总书记同志,我依旧认为必须执行这个计划!”

      斯大林并没有立刻说什么,他点上一锅烟丝,抽了几口后又问道:“你认为这是唯一能够击败德军的方案?”

      朱可夫挺直了腰杆,整个人宛如一把笔直的宝剑,“是的,我坚持认为这是唯一能够击败德军的方案!”

      斯大林这次没有继续试探朱可夫的决心,只是用平淡的语气说道:“你现在就去执行你的计划吧。中央已经通过了你的计划。”

      朱可夫一愣,他已经做好了无论如何都要说服斯大林的决定,也设想了各种说服斯大林的内容。却没想到只是在门口站了一阵,计划就被通过了。一时间,朱可夫忍不住看了看与会的政治局委员们,搞不清楚到底是谁说服了斯大林。

      片刻后,朱可夫盯着斯大林,立正敬礼,“总书记,请容我告辞。”

      斯大林放下烟斗,站起身来鼓励道:“朱可夫同志,苏联的命运就交到你手里了。”

      战争期间一切随简,朱可夫很快离开了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里的苏共高层们又对一些大方向的内容讨论片刻,也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回到办公室,就让部下将早就拟定好的订单给中国方面发过去。

      这次会议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6日,正沉浸于一片报表海洋里的李润石接到了国务院总理吴有平的电话,请他参加向苏联提供物资的会议。

      看了看各种报表,李润石想到了何锐已经同意了“实质上无条件援助苏联”的决定。心中着实有些感叹。

      在乘车前往国务院的路上,李润石依旧沉浸在数据带来的昂扬情绪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何锐政府领导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

      这种局面其实出现过一次,那次是在东北政府击败了日本后,还没能统一中国之前的短暂时间里。那时候的东北政府发行了巨量的债券,财政上寅吃卯粮。单纯从财政上看,东北政府已经无以为继。

      在这样的财政困境下,东北政府快速统一全国,随着天量的钞票发行,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完成了法币建设。不仅债务被彻底化解,还因为统一而且高效的利用了全中国的资源,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进入活跃期。

      这次也一样。天量的钞票迅速从中国与新独立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中获得了实际的大宗商品、工业品与劳动力的承接。原本只是纸张或者账目表上数字的钱,突然就有了等同于真金白银般的价值。资不抵债的中国摇身一变,转眼就成了实力雄厚,要啥有啥的强大国家。

      给苏联的实质性援助在直觉中好像吃亏了,中国已经削弱了美国与英国,援助苏联又能极大的削弱法西斯集团。同盟国阵营核心就是英美与法西斯集团,同盟国整体遭到削弱,中国就能实现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推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看似亏本的援助属于“吃亏就是占便宜”的范畴。

      在走进了国务院大会议的时候,李润石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看法。会议召开口,与会成员的发言都证明了他们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是当下国内的生产力能否在满足中国作战的基础上完全满足苏联的需求。

      此时的中国真的是要资源有资源,要人力有人力,要工业规模有工业规模。会议很快得出了结论,以刚接到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发来的物资需求清单来说,中国完全可以满足。唯一限制中国支援的只有苏联的运输能力。

      谈完了这件事,吴有平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讨论对阿拉伯半岛地区的经济安排。李副主席,你有什么看法。”

      李润石觉得这个问题才是吴有平请他来参加会议的真正目的,因为即便李润石不来参加会议,援助苏联的方案也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而地缘政治问题也是李润石非常有兴趣的问题,于是李润石起身走到了刚挂上的地图前。这幅地图包括了阿拉伯半岛与周边地区。李润石拿起笔,先在土耳其,埃及,伊朗的位置上各花了一个大大的圈。然后拿起教鞭,指着伊朗,“同志们,如果伊朗占据了中东,那就是古波斯帝国。”

      随即,李润石的教鞭又点在土耳其上,“如果土耳其占领了埃及,那就是一个东罗马帝国。”

      这两个类比让理工男们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务院的同志们精神一振,理工男们对于历史比较有偏好。大家都受过足够的教育,世界历史的重点内容并不需要再普及。

      李润石则继续说道:“地中海是一个经济圈,东地中海的贸易关系尤其紧密。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兴盛,都建立在他们控制了东地中海贸易的基础之上。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罗马,其原因不是罗马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分裂意识,而是东罗马与西罗马之间有各自的经济圈。先出现的是各自的经济圈,之后才出现了基于不同经济圈的东西罗马帝国。

      所以,阿拉伯半岛地区的经济安排首先要考虑各个地区的经济圈子。不管同志们到底希望阿拉伯半岛最终以什么形态存在,都先从经济圈入手。”

      国务院里面的同志们都是聪明人,大家听出了李润石没有说出来的话。或者说,李润石明明白白说出来的话。

      什么叫做“不管同志们到底希望阿拉伯半岛最终以什么形态存在”?在座的民族主义者们的看法非常一致,阿拉伯半岛的存在模式必须有利于中国。

      李润石提出的是方法论,既然土耳其、埃及、伊朗三国任何一方做大都可能导致在中东地区出现某个过于强大的势力,那么中国要做的就是限制这三个国家的扩张的基础上,将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圈分割成利于域外势力介入的模样。

      现在还能讨论的剩下两件事,第一件自然是讨论李润石提出的方法论有没有问题。如果同志们都接受了李润石提出的方法论,接下来就该讨论如何将这种方法论落实到阿拉伯地区的未来安排上。

      啪啪啪啪,已经有同志通过鼓掌,表达对李润石的支持。

      吴有平看着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支持李润石,心中松了口气。最近吴有平觉得身体越来越糟糕,只怕自己哪天说不准就倒下了。李润石能够顺利获得党内同志们的认可与支持,就意味着在这个波涛汹涌的时代,中国率先完成了梯队建设。即便突然出了些意外,中国仍然可以稳定的执行各种政策与思路。

      想到自己终于不用担心未来,吴有平突然觉得体力好像被抽空了一样。恨不得现在就辞职。倒不是说吴有平不肯为国家出力,更不是吴有平怕死。吴有平只担心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生死影响到了中国在这次改变世界的大时代获得的利益。

      一股倦意袭来,吴有平晃了晃头,想打起精神。随即,心脏开始不受控制的狂跳起来,吴有平掏出药瓶想吃两颗,但是手开始抖动起来。啪嗒一声,药瓶掉落在地上,摔成了几块。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166/3166466/10931973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