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回档之1995全文小说 > 第20章 第一个吃螃蟹

第20章 第一个吃螃蟹


第20章  第一个吃螃蟹

        苏杭为自己重生后选择的第一个赚钱方式,是文学。

        文学,几十年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到有些陈腐的词汇。

        正经人谁搞文学啊!

        这年代,却还不算过时。

        选择的原因。

        就苏杭自身的情况来说,主要是门槛低,有纸笔足矣。

        另外,苏杭也有基础。

        每一个从小爱读闲书的少年,大概都不会缺少作家梦。

        苏杭也一样。

        曾经上学的时候,幻想过,但觉得这件事太高不可攀。

        待到辍学了,步入社会,千禧年之后有一阵,青春文学大爆发,看着同样是早早辍学的年轻人一本书就能赚上百万,为此引来一些专家苦口婆心地帮着分析少年人乍获如此巨款该怎么花,苏杭难免羡慕。

        于是开写。

        那时候才二十啷当岁,精力旺盛,心态也在,凭借少年时的积累,断断续续地写,虽然没搞出什么名堂,但也陆续发表了几篇,赚到不少零花。

        然后就是现在。

        回到1995年,苏杭还发现自己多了两大优势。

        两世为人的阅历。

        以及,锐化记忆所带来的足够博识。

        博闻强记,这是很多优秀作家都具备的一个特点,因为只有脑子里能拿出足够多的东西,才能在大幅度删减组合后,依旧写出好的文章。

        苏杭也算有亲身体会。

        通常,精心准备的十分素材,能用到文章里的,只有两三分。

        道理延伸,若是只有两三分的积累,再次压缩之下,肯定是写出不好东西的。

        苏杭大致判断,现在的自己,对比曾经偶尔写东西时的状态,已经不只是十分的积累,十二分都是少说。

        外在方面。

        这也是一个挺适合搞一搞文学的时代。

        因为时代的限制,书报杂志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又因为时代的开放,千禧年前后,又可谓书报杂志的一次市场化大爆发,虽然很多的因循守旧在浪潮中被淘汰,却也冒出了一大批销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精品。

        苏杭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青春文学。

        曾经的时间线上,青春文学的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才明确提出,起点是早几年《萌芽》杂志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这场持续多年的热闹赛事不仅让一本月度销量只有万余几乎要无以为继的杂志起死回生,最高销量一度突破50万大关,还造就了一大批名利双收的青年作家,甚至很多年后,作家还进化成了导演,继续名利双收。

        1995年的现在,青春文学还处在萌芽状态。

        不是没有。

        任何时代都不缺少青春,当然也就不会缺少青春文学。

        只是没有明确的概念。

        苏杭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想想啊。

        青春文学第一人。

        对比曾经那几位,这一份红利如果能拿到,够吃一辈子。

        恰好,这次高一的期末考试,虽然起高了,但也如同苏杭最初考量的那样,给他增加了一个标签,一道光环。

        见多了,苏杭大致也明白曾经的套路。

        青春文学,不只是文章写得好那么简单,同时还需要进行营销,诸如穿肚兜签售的叛逆少女啊,诸如打造亿元作家人设啊,诸如书展上30多个国家买走版权啊,诸如一字未写就拿到天价预付费啊,各种折腾,各种炒作。

        都是生意。

        但也是真的赚钱。

        很多钱。

        落地扇呼呼吹着热风的夏夜房间里,台灯下,苏杭斟酌一阵,在本子上写下两个关键词:

        “十六岁”。

        “学霸”。

        前者来自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苏杭今年16岁,如果能够成名,相比18岁之后的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就能吸引诸多关注。

        至于后者,学霸,还是三门主科都能考到满分的那种,已经不只是青少年,在任何年龄段上都能形成共鸣。

        两者结合在一起,一加一,必然会大于二。

        这就是苏杭在合适时机可以拿出来进行自我营销的两个标签。

        然后是具体执行。

        目标定下,苏杭并不盲目乐观,成功了,是上限,不成功,再接再厉就是。

        苏杭的追逐下限,只要能赚些钱,就是好的。

        苏杭不太清楚现阶段的稿费水准是多少,但,对于一个父亲暂时失业母亲每月才拿120块底薪的家庭来说,即使一篇文章只有几十块收入,对于这个家,也是一种很大的经济缓解。

        于是又在本子上补了两个字:

        “赚钱”。

        写下这两个字之后,又提醒自己,不能急。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理顺了思路,苏杭从桌前一排书籍里抽出一本杂志,还把眼前已经用了大半的小32开作业本翻到了前面。

        杂志名叫《青旭》。

        看名字就不难理解,这是一本主要针对青少年读者群体的文学杂志,而且是中原省内的一本杂志,杂志社地址就在省城商都。

        前几天,苏杭骑车跑遍了河元市各处。

        书报亭、图书馆、新华书店等等,还有很多路边书摊。

        主要就是记录。

        记录各种报刊杂志的投稿地址。

        成果不错。

        文具店一块钱六个买来的三十多页小号作业本上,三天时间,记满了大半。

        至于眼前的《青旭》杂志,则是在一个书报亭做记录时,为了避免老板赶人,忍着肉疼掏了一次腰包,3块钱,换来的是老板默默忍耐了苏杭把小亭子里所有合适的书报杂志的投稿地址都记了一遍。

        浏览一遍本子上的各种地址,苏杭又转向已经细读了两边的《青旭》。

        其中文章……

        苏杭只能说,怪不得曾经对这本杂志没印象,大概率是在市场化浪潮中倒闭了。

        不过,既然让自己花了3块钱,那就从它开始吧。

        <div  class="contentadv">        这钱要赚回来。

        再次简单翻阅了一遍手中的杂志,苏杭就把它连同记满了投稿地址的作业本放回面前书列。

        不拖延。

        不等待。

        现在就开始。

        拿出另外一个同时买来的崭新作业本,苏杭开始将最近几天不断勾勒的第一篇小说落在纸上。

        先写下思路,还有一些关键灵感。

        再列提纲。

        最后开始落笔。

        偶尔抬头看一眼时间,才是晚上的十点多钟,还不晚。

        进入正题。

        写着写着,苏杭就逐渐沉浸其中。

        之前各种关于赚钱的想法暂时退散,反而很享受这种写故事的感觉。

        苏杭觉得挺好。

        重活一遭,本就不打算再如曾经,半生追逐,一片虚妄。

        这一次,该追逐的,当然还是要追逐。不过,却也不能只是为了追逐而追逐。

        就像当下写小说。

        赚钱重要,但如果能享受其中,成为一种人生乐趣,其实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从内心里就不喜欢一件事,甚至是抗拒厌恶,又怎么可能做好?

        再说第一篇小说的内容。

        既然悄悄给自己定位了青春文学的路线,当然要和青春有关。

        青春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要像少年啦飞驰。

        要青春无悔。

        要柏拉图说马尔克斯说菲茨杰拉德说王家卫说亦舒说。

        要张扬。

        要迷茫。

        要听Nirvana。

        要有睡在上铺的兄弟。

        要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

        要‘发烂’、‘发臭’。

        额……

        最后这条去掉。

        总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苏杭最初的想法,是拿甘欣当素材。

        只是红衣妖精曾经的一些只言片语,苏杭就发现,某人的经历,简直是‘残酷青春’流派的典型代表。

        不过,这些天,构思着构思着,逐渐还是变成了自己的故事。

        对于甘欣……

        因为内心里的怜惜,不知不觉,就不想写了。

        曾经,就让它埋在曾经吧。

        这一次,一切都是新的。

        既然如此,故事,当然也要是新的。

        因为提前几天就在不断酝酿,正式落笔正文,苏杭的思绪很流畅,小小的本子,每页三四百字,快速的行书,完成时,不知不觉已经写了将近二十页。

        再次抬头,发现已是凌晨两点多钟。

        不困。

        于是大略检查了一遍,粗粗统计,计划5000字左右的短篇,实际写了六千多字。

        总体还算满意。

        构思的剧情,设计的亮点,想要表达的东西,一些自觉不错的语句,都展现了出来。

        最后是小说的名字。

        开始勾勒时,想的是一定要文青一点。

        不过,真写完了,才发现,名字反而没那么重要。

        稍稍斟酌,苏杭翻到首页,填上了自己重生后第一篇短小说的名字:《林清和许白》。

        ‘清’是清白的清,‘白’是清白的白。

        这算一个只有苏杭自己知道的‘小彩蛋’。

        曾经,某个红衣妖精很喜欢朴树的一首歌。

        《清白之年》。

        南边的那座影视城,并不算多的相处日子里,苏杭不止一次听她窝在沙发里轻轻哼唱。

        本来想要拿甘欣当素材,之后不想了,就只留下这么一个小小的伏笔。

        算是纪念。

        凌晨两点多的白色灯光下。

        当苏杭写下这几个字,耳边仿佛又传来了好像很遥远又好像很近的小声哼唱,沙沙哑哑的女声:

        “……”

        “人随风飘荡,”

        “天各自一方,”

        “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

        “此生多勉强,”

        “此身跃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

        PS:闷头码字的单机状态,突然发现竟然有人打赏了,感谢‘陈望东’。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3092/3092995/11623754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