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
“殿下,孙传庭上疏,请调恩科六千余名官员前往四川……”
天启九年的恩科如期举行,也如期结束。
二十二万参考生里,最后选出了两万四千六百余人。
只是让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孙传庭居然掐着时间让人送来了奏疏,还一张口就要走四分之一的恩科官员。
“他倒是挺会要的,审判在即还有心思用在这上面。”
合上名录,朱由检靠在椅子上对面前的王承恩抱怨孙传庭。
不过即便这么说,他还是在抱怨之后说道:
“调这次恩科进士一百二十七人前往四川,再调七千贡生前往。”
贡生在朱由检制定的恩科里就是次九品官员,而恩科进士则是担任知府、主薄、知县的正官。
这次虽然选出了两万四千六百贡生,但进士只有三百七十六人。
朱由检一口气调了近三分之一的进士和贡生前往四川,显然四川在他的计划中是很关键的一步。
王承恩闻言作揖回应,但紧接着他又作揖道:
“殿下、成德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朱由检低头继续处理奏疏,而王承恩也退下。
过了片刻,成德的脚步声在承运殿内响起。
“恭请千岁安……”成德作揖行礼,而他眼下已经穿上了四品官员的官袍。
朱由检放下了朱笔,抬头看向他,随后心不在焉道:
“让你兼任礼部官学侍郎,你不好好忙着自己的差事,来承运殿干嘛?”
朱由检是明知故问,官学侍郎这个新设的官职,成德自然不敢不问他就去办事,而他这么问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德眼下是燕山派的魁首,朱由检问他干嘛来承运殿,表面上是让他好好做事,但实际上是在责问他这些天干嘛去了。
“殿下,这些日子,下面的人对孙传庭在成都所做的事情颇有议论,下官惩戒了一批人,地方上的钱粮已经如数上交了。”
成德的话让朱由检有些满意,在他看来、哪怕成德忠直,但如果不能办事,他也不会重用对方的。
不过眼下看来,相比较顾秉谦和毕自严还要来找朱由检交代士绅的威胁,成德这种直接出手惩戒燕山官员的手段,更得朱由检之心。
他不可能和士绅妥协,也不可能和贪官污吏妥协,因此他要的不是转告,而是结果。
从这点看来,成德直接出手并不会让朱由检不舒服,反而他十分舒心。
“都察院查出犯事官员七百三十二名,已经尽数交给地方大理寺和刑部审判。”
成德恭恭敬敬的回应,背部挺直,双手自然垂在左右,回答完美无缺。
朱由检见状,没有夸奖,也没有询问什么,而是端起茶,沏了沏茶沫,缓缓抿了一口。
一个动作,十几个呼吸的沉默时间,这让成德觉得四下安静,只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声。
“盖九霄之下以黎民,振翅而飞乃御四海,何其哀哉……”
朱由检低垂眼帘抿茶,忽的来了这样的一句话。
成德闻言先是一愣,但马上领会话中深意,连忙开口:
“辜恩负义,上侵国帑,下掠民财,这些人若是不加以严惩,实属有负殿下,实属有负万岁……”
“耕地乃国本,分地乃国策,螳臂当车,自然要做好苍穹碾压而过的准备。”
“这七百三十二人,不过是一班贪官罢了。”
“殿下在庙堂之上绞尽脑汁,设法弥补亏空,他们在下面掘墙挖根,自视清高。”
“下官以为,流放已经无法遏制他们,不如押往南京菜市,枭首以正刑罚!”
他的话说完,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许久之后朱由检才回应:
“按照你说的办吧,不过不要忘记,都察院虽然公务繁忙,但你还担着北方一京六省学子读书的担子。”
“我让人送去你院子里的工部文册,户部文册,你应该都看过了吧?”
“下官看过了,下官以为,先北而后西南,其后海外,最后江南,此乃国策。”成德将自己的想法简单总结而出。
说白了,江南势大,已经势大得敢于叫嚣朝廷。
大明二百余年,江南把控庙堂超过九成时间。
眼下推行全民基础教育,自然是要通过这个政策来降低江南官员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江南再厉害,每年也不过就是能上京六七万人赶考罢了。
且不提西南和海外,单单北方这一京六省的官学如果树立起来,让数百万学子读书写字,然后再从中选出数万精锐研读进阶的教材,最后让他们参与恩科,同时提高恩科难度。
那么……
这样一番操作,江南还能在历次恩科、科举之中斩获头筹吗?
这次恩科,二十余万人才加,两万四千多人入选,但江南入选学子不过千余人,这已经足够降低了。
不过、这是一时的,江南的士绅在天启五年、天启六年才开始发力,成果得等到天启十年乃至十一年才能显露出来。
他们发力了,那朝廷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压制江南,让各省占据都差不多,这是国策。
不然,凭借江南的人口,经济,再加上他们在朝堂上的官员占比,这大明到底是谁的天下?
成德懂得朱由检的心思,他也在努力的去做。
他虽然忠直,但不代表他没有欲望。
他的欲望,就是登临高位,执掌内阁,最后青史留名。
好名的人,朱由检见的太多,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
瞧着成德的模样,他沏了沏茶,但这次没有喝下去,而是把茶放在了桌上。
“内阁和六部议事,在派人前往四川的事情上把你划去,这件事情你知道吧?”
朱由检没有打哑谜,因为他清楚,以眼下成德的体量,这种消息他肯定已经知道了。
既然知道,还不哭不闹,也不争吵,他想知道成德在想什么。
“下官在事情拍案后就知道了,顾阁老他们的意思是,下官资历浅,不能担此大任……”
成德一字一句,缓缓说出,语气语态都让人十分舒服。
“那你觉得呢?”朱由检一手扶在扶手上,一手放在了桌上,手指轻轻在桌案敲打。
“下官是天启六年的恩科进士,入朝为官不过四载,比起诸位阁臣和尚书,确实资历浅薄……”
成德的话表面是在谦虚,但话里又何尝没有不满之意?
他话中只有阁臣和尚书,也就是在他看来、内阁的阁臣和六部的尚书,也不过是一群倚老卖老,卖弄资历的旧官罢了。
屋檐滴水是一瓦接一瓦,人才更迭是一代接一代。
新官不算旧官的帐,资历再老的臣子,将来也是需要交职的。
他暂且忍两年,等他熬了资历,当上尚书,入了内阁,到时候才是卖弄本事的时候。
成德的话,基本和大部分燕山官员一样。
他们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受到了新式的教育,就和旧式的官僚不一样了,也能更好地治理天下。
这种想法,倒是颇有一种普通现代人以为自己来到古代就能大展宏图,虎踞一方的自信。
不过理想化很好,但现实和理想往往截然相反。
在朱由检看来,成德想要入阁,登临高位,执掌权柄,那还得看看他的能力够不够硬,能不能和洪承畴他们交手。
尽管历史上他和金铉能力一般,但这个世界,他们却阴差阳错的入了燕山,练了一身本领。
可即便如此,朱由检也不看好他们。
且不提洪承畴、孙传庭,单单杨文岳和吴阿衡,卢象升这群人,成德就不一定能对付。
不过……
“官学司的事情,你好好办,多积累积累门生……”
朱由检没有打击成德的自信,而是好言指点了起来。
成德闻言当即眼前一亮,连忙作揖回礼:“谢殿下指点……”
成德想到了张居正,因为当年张居正就是在国子监担任了几年教谕,培养了不少门生,然后才有资本入阁,和徐阶、高拱打擂台的。
“下去吧……”
朱由检拿起朱笔,头也不抬的摆了摆手,而成德见状,在唱礼后便怀揣高兴的心情退出了宫殿。
他虽然没有在表面露出任何高兴的表情,但那心情和气氛,朱由检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
成德离去,王承恩在门口看着他离去,末了他便走进殿内,对朱由检作揖:
“殿下……”
“你看他离去的时候高兴吗?”朱由检头也不抬的询问。
“奴婢看……成侍郎十分高兴。”王承恩有问必答,而朱由检却也笑道:
“让他高兴的办办事,对他态度上点心。”
“奴婢领命……”王承恩点头颔首,心想下次见到成德,得让府上的人对他热切些,礼遇些。
只是不等他想法落下,门口的锦衣卫却走进殿内,作揖道:
“殿下,金融司李侍郎求见……”
“传他进来!”听到是李长庚来了,朱由检便知道他应该是为了银行的事情前来。
禀报的锦衣卫退下,一盏茶后李长庚便抱着厚厚的文册进了承运殿。
礼仪性的山呼千岁后,李长庚才开口说道:
“殿下,银行的事情,还有铸币局的事情已经梳理清楚了,眼下只需要殿下您下旨便可。”
“说说看吧。”对于李长庚这种办实事的人,朱由检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说话,直白点把事情处理好比什么都重要。
“下官建议,在原本的基础上,将贷款的事情暂时搁置,等银行站稳脚跟再开放贷款。”
李长庚说着,紧接着解释了民间的钱庄主要以贷款为生,如果朝廷一开始就以贷款的身份插足,那么各地钱庄都会视银行为大敌。
他建议暂时搁置贷款的事情,赶在元宵前后把银行开起来,然后使用朱由检所说的存折来每个月给士卒和官吏,御马监雇员发放俸禄。
不过这个时期牵扯到了户籍制度,因此他的建议是先发放户籍证明,然后再用户籍证明来办理存折发放。
整个流程很繁琐,一听就很难推广。
对于户籍制度,朱由检或许最有发言权。
别的制度他不敢照搬,但户籍制度他想要照搬的话,大明完全有能力复制。
第三版蒸汽机的马力虽然不大,但压制硬纸户口本和存折都不成问题。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防伪手段,蒸汽液压机的压力把多重软纸压成一张,这个手段是民间没办法大规模仿制的。
民间人力按压顶多合成十张纸,但蒸汽液压机可以液压二十张纸。
这简单的一个手段就能防伪,这也是朱由检为什么敢推行存折的原因。
他将这些东西说给了李长庚听,甚至自己动手,用一个空白的奏疏画出了大致的户口本模样。
总的来说和后世的差不多,表面用硬纸加猪皮包裹外层,然后里面的液压纸加上朝廷的染色技术和钢印,很简单的就能防伪。
不排除民间有人能使用简单机械来液压二十张纸,但染色技术和钢印,加上身份数字都能很容易的追查到使用假证的人。
存折也是用差不多的技术,因此朱由检一并都讲解给了李长庚。
至于蒸汽机推广后,会不会用人用它来放置,这点朱由检也不会担心。
蒸汽机还在更迭,另外银行对于异地取款也定下了相应的需求。
总的来说、大明的银行,主要是建立用来发行新币,解决经济问题、贪腐问题同时,也为了解决火耗问题才建立的。
目前来说,朝廷不需要它盈利,只要不亏本就行。
李长庚听后大致了解了,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朱由检也准备用这次的户口来推广阿拉伯数字。
身份号码基本和前世的差不多,按照前两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第三、四位数字表示所在府县的代码,第五、六位数字表示所在镇、乡的代码。
至于第七至十四位数字则是表示出生年、月、日,第十五、十六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刑部的代码。
第十七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而最后的第十八位数字是校检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
“十八位数字虽然长,但念习惯就差不多了,比路引要好用许多。”
说到这里,朱由检笑了笑:“户口本推行后,路引制度可以稍微放宽一些,有助于民间商贸往来。”
“殿下高见……”李长庚拍了个马屁,而朱由检没有回应,只是反问道:
“眼下铸币局积累多少新币了?”
朱由检的话让李长庚连忙作揖道:
“目前并没有制造太多,一两面额的银币大平钱只铸造了五十万枚,面额一百文的银币小平钱铸造了五百万枚。”
“面额十文的铜币大平钱,一共铸造了两亿枚,面额一文钱的铜币小平钱,一共铸造了八亿多枚。”
“顺天铸币局眼下有大小七百台铸币机,全力开工的话,更换模板,每种钱币都能在一天之内铸造七百多万枚。”
“目前顺天铸币局,一共积累了面额累计三百八十四万两银子的钱币,造价三百五十六万两。”
说到这里、李长庚解释道:
“铸币局并没有全力开工铸造太多钱币,因为银行的事情一直没有敲定。”
“只要殿下敲定银行何时开业,铸币局就可以全力开工,生产天启通宝……”
李长庚的话说完,但朱由检并不是很满意,尤其是对于铸币局的速度。
日产七百多万枚钱币,听上去好像规模很大了,但百姓手里流通最多的是一文和十文的铜币大小平钱。
在民间,一文钱的规模达到了数百上千亿枚,而如果朝廷要生产上千亿枚铜币小平钱,以铸币局的速度需要整整四十年。
哪怕生产十文面额,也需要整整四年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不提及一百文,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百姓手里都不会有太多一百文面额的小银币。
大明还没有均贫富到百姓可以随意挥霍小银币的程度,一户人家所有资产加起来,也就几十枚面额一百的小银币罢了。
朝廷要满足的还是铜币,而朝廷的铜并不算多,基本都是从旧港开采而来。
“铸币局的产能需要翻倍,让军备院再准备铸币机,铸币机数量需要达到一千五百台,日产必须达到一千五百万枚。”
朱由检先给出了自己的要求,紧接着他又询问道:“眼下国帑的铜、银,足够铸造多少钱币?”
“银锭足够铸造一千七百多万枚面额一两的银币大平钱,铜锭则是已经用完……”李长庚敢来齐王府汇报工作,自然是做足了完全的准备。
“我朝本就缺铜,哪怕有旧港和瀛洲,实际上每年开采的铜矿也不过只能制造两亿枚铜币罢了。”
“眼下之所以能铸造大小铜币十万万枚,也是因为御马监交上来了不少铜钱,熔炼后应用所制。”
“如果还要加大铜币的铸造,那御马监这边……”
李长庚没继续说下去,但朱由检明白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需要御马监提供铜币。
这也在朱由检意料之中,毕竟如果没有大明本土的铜钱和银子作为铸造资源,那仅凭海外资源,恐怕穷其朱由检一生都难以进行货币改制。
至于货币改制会不会把市面的古钱币消耗完,这点朱由检完全不担心。
地上的可能会消耗完,但按照老祖宗喜欢把好东西随葬的习惯,估计地下还有许多古钱币。
“国库里的银子和铜钱,还有御马监的铜钱,尽数调归铸币局。”
“这点我会让化淳帮忙调拨,你不用担心。”朱由检说着:
“至于银行何时开业?这个问题需要我让人去军备院询问才行。”
“先把五军都督府、百官、皇店雇工的户籍本给弄出来,然后银行准备存折,等事情准备的差不多再开业,不用着急。”
朱由检之前很着急,但他现在不是很着急了,因为事情已经上了正轨。
趁着这次户籍和存折的事情,把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固定下来,然后清查隐户。
“既然这样,那下官先回户部等消息了……”
李长庚眼看所有事情都需要等,而且朱由检也开口让他等,他心里自然也不会有那么着急了,因此便作揖退下。
朱由检摆手示意他离开,然后招呼了王承恩去通知军备院和曹化淳。
等他们都退了下去,朱由检才有时间给眼下的大明做了一个总结。
总的来说、全民基础教育依托海外的金银回笼而筹备进行,户籍制度和银行也在同时进行。
这三件事情搞好了,大明能再续一波命,并且彻底把白银经济问题给解决。
只要经济问题解决了,那大明剩下的就只有政治问题了。
政治问题的话,也完全可以依托全民教育来一步步解决。
开民智,这件事是一定要进行的,哪怕开民智的最后结果是君主立宪,朱由检也不会觉得后悔。
他反对的是由士绅推进的君主立宪,因为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度,说白了还是士绅在压榨百姓。
相反,如果是群众自发的进行君主立宪,那么推举上来的人自然会把大明带向好的一方面。
至于会不会有人骂朱由检是出卖皇权的叛徒,这点他根本不担心。
以他眼下推行的宗藩制度,不管是谁要进行君主立宪,或者推翻大明,首先他们都不可能是蠢材,不可能放弃大明建立起来的大明经济圈。
要继承大明留下的经济圈,首先就要承认大明,而承认大明,要做的就是二王三恪。
因此、朱氏皇帝的性命在政客手中是没有问题的,要担心的是武将。
政客看得长远,不可能废杀朱氏皇帝,但一些只懂得军事的武将就说不定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最少在朱由检有生之年,亦或者是眼下的大明三代内,估计大明的政治格局是很难有变动的。
至于三代之后……
那时候朱由检人都死了,他还管个鸡毛。
反正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带领中原王朝跨进第一次,乃至第二次工业革命,保一争二的情况下,再推行全民基础教育。
做到了这些,大明还能当上百年的世界霸主。
至于百年之后,会不会出现异族入关的事情,这点朱由检感觉上还是不可能。
因为他要平定东北,再平定漠北,最后平定西域和中亚地区。
把这些都平定了,朱由检倒是要看看,还有哪股势力能入关。
在他的预料里,大明的下场无非就是那几种。
内部政治斗争,继而导致大明分裂,群雄逐鹿,或者资本压榨导致民间工人和农民爆发革命。
总之大明会被推翻,然后新势力为了继承大明的经济圈,赐予朱氏皇帝二王三恪的待遇。
像满清入关的事情,这种事情在目前武风极盛的大明眼下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基本不可能……
与其担心百年之后的事情,朱由检更担心眼下的四川,即将被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审判的孙传庭……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2974/2974908/73757902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