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明次子最新 > 第四百三六章 胡惟庸失败的造反

第四百三六章 胡惟庸失败的造反


  朱元璋一道旨意,五军都督府的所有官员,在不到半个时辰内全部进入了宫中,这个情形是真的让胡惟庸大惊失色,当知道五军都督府的官员全部都进宫之后,胡惟庸就已经知道自己已经是死地了。

  只是胡惟庸完全想不到,这样的结果,他胡惟庸连挣扎一下的资格都没有,明明自己已经不知道塞了多少银子给这些将领,这些将领也是对自己做足了保证,说一定会支持胡惟庸。

  但是现在的结果就是,朱元璋一个宣旨,那些当初对胡惟庸信誓旦旦的将领,全部没命一样的进宫了。

  这就是胡惟庸的失算之处,他高估自己,也低估朱元璋了。

  众所周知,历史有着上下五千年,而绝大多数都处在王朝统治时期。不过在历史长河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经久不衰,皇帝自然也是轮流做。

  王朝的更改除了敌对势力之外,还有内部势力,其中藩王是最有机会造反的人。在历史当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朱棣的靖难之役。

  不过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造的父亲李渊的反,而朱棣的靖难之役造的确是自己侄子的反。

  李世民想当皇帝所以直接就弑兄,逼迫李渊退位。而朱棣有当皇帝的野心却不敢在朱元璋在位时候放肆,只能等待侄子继位后,伺机发难。

  为何李世民就敢造李渊的反,而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渊和朱元璋不是一个层面的人。首先说李渊,唐朝能打下天下,靠的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李建成,李秀宁等人。所以李渊的威望不是很高,低下的能臣武将虽然忠于皇帝,但也各自有着自己支持的人。其中最大的竞争就是太子李建成,硬要算的话,最多再加上弟弟李元吉罢了。

  李渊没有能力,而有竞争力的也只有两个人,所以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相对很简单,于是玄武门之变就诞生了。李世民一举拿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逼退李渊。

  李渊自己也知道自己没什么能力,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其他儿子还很小,只有李世民能继承皇位,所以就成了太上皇。

  说白了李世民敢造反,一是李渊没能力,二是竞争力小好除掉,三是威望足够高。

  再看朱元璋,明朝能大小天下靠的全是朱元璋。朱元璋能从微末之中崛起,打败蒙古的百万大军,能力之高毋庸置疑。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的威望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因为在元朝,汉人的地位非常低,但基数非常大。建立明朝之后,汉人又恢复了正统的地位,汉人百姓自然会爱戴这样的皇帝。

  朱棣本身的能力也够,但他只是防守北边的疆域,南边的人对于燕王朱棣很少了解,威望不够这是其一。

  再其次就是竞争力非常的大,不说最受朱元璋喜爱的太子朱标,光是说那些藩王就非常之多,有实力的也不在少数,竞争力多这是其二。

  最后就是朱元璋直接把朱棣限制的非常死,让他没有任何的威胁,朱棣也不敢有任何的动作。直到朱元璋驾崩之后,朱棣才有时间发展势力,最后才有了靖难之役。

  所以说,你胡惟庸到底算个什么东西,也敢和朱元璋一较高下,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朱元璋如何用16年就迅速建立大明帝国?纵观历史,朱元璋得国最正,全靠朱元璋一个人打出来的,胡惟庸以为靠一点点的银子就可以笼络住民心?

  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胡惟庸也很就得到了他的应该有的待遇,就在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全部进宫之后,随后应天府门全部紧闭,锦衣卫一炷香的时间出现在了胡惟庸的府前。

  朱二虎看着胡惟庸冷冷的说了一句:“胡相,陛下有请...!”

  胡惟庸听到了朱二虎这个话之后,全身一冷,要知道本来胡惟庸已经准备好了赴死,可是现在却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到了一丝胆怯。

  胡惟庸以为自己跳出了朱元璋的五指山,可是殊不知他从始至终一直都是被朱元璋利用的对象。

  何时利用的...很早很早,洪武初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寻找自己可以利用的人,因为朱元璋要对付刘伯温刘基,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对刘伯温是忌惮的,有人会问,朱元璋为什么会忌惮刘基。

  你想想,在以往的军事行动中,他想到的,刘基也想到了,他没想到的,刘基也能想到。

  他明白刘基的权谋之术和心狠手辣更在自己之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他得想办法把刘基送走。

  但是考虑到刘基在朝野的影响力,朱元璋是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自动手,他只能借助他人之手,很幸运胡惟庸成为了他的刽子手。

  为什么是胡惟庸呢?

  其实是谁并不重要,只是胡惟庸恰好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方便行事而已。

  当然,最重要一点是此时的胡惟庸还很嫩,不会对朱元璋产生威胁。

  但是,胡惟庸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能力和功劳。

  不过,此时的他还没有飘,胡惟庸还是一直乖巧懂事的听着朱元璋的话,如果他可以一直这样,那么朱元璋不会杀了他,可是洪武六年,胡惟庸成功挤走了朝堂之上另一丞相汪光洋,独揽丞相大权长达七年之久。

  终于,胡惟庸的心境开始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好了,于是乎,他开始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利。

  朱元璋一直都是默不作声,甚至忍气吞声,这一下胡惟庸感觉自己好像更行了。

  因为谁都知道,按照朱元璋的脾气秉性,谁让他不舒服,他就办谁才对。

  可是现在,自己却可以让朱元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甚至对自己退避三舍,胡惟庸感觉自己可能真的已经很厉害了。

  殊不知,朱元璋之所以能忍他这么久,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所图,这个所图甚大,不只是要办了胡惟庸,而是要扳倒胡惟庸身后的庞然大物。

  那胡惟庸深厚的庞然大物是什么?是李善长?是淮西集团?

  当然都不是,扳倒这些,于朱元璋而言犹如捏死一只蚂蚁一般简单。

  他真正想要扳倒的是沿袭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想法设法取消丞相制度呢?

  这还得从朱元璋的个性说起。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大的人,他认为天下是自己打下的,为什么要分权给丞相,让丞相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呢?这太让他不舒服了。

  他是一个从不妥协的人,只要有人或事让他不舒服,他就会办它。

  但是丞相制度由来已久,无论是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认为丞相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朱元璋要取消丞相制度,就要找一个理由。

  而胡惟庸此时占据相位,他这样无德的人肆意妄为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

  扳倒胡惟庸就可以顺势取消丞相制度。

  只是胡惟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早就是朱元璋准备好的一颗棋子,他自己还自鸣得意,胡惟庸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让自己可以和朱元璋扳扳手腕。

  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

  他认为人多力量大,当朝堂上都是自己人的时候,他就可以把朱元璋架起来,让他成为光杆司令。

  他的想法很靠谱,但还是轻看了朱元璋,他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朱元璋。

  当然,他的拉拢策略还是很成功的,被他拉下水的人其中就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

  当然,光这些人还不够,他还要拉一个公爵下水,没错,这个人就是他的老上司李善长。

  一方面,李善长德高望重,是资深的老臣,影响力比较大,很有话语权,但是李善长能被他轻易拉下水吗?显然不能。

  李善长不像胡惟庸那么蠢,他亲眼见证了朱元璋扳倒了一个又一个枭雄,从尸山血海中站立起来。

  他是真正了解朱元璋的,他知道十个胡惟庸绑在一起也不可能斗得过朱元璋,所以他果断拒绝了胡惟庸的邀请。

  但是胡惟庸没有放弃,他玩起了曲线拉人策略,既然不能直接拉李善长下水,那就从他身边人下手吧。

  李存义是李善长弟弟,也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他打起感情牌,成功把李存义拉下水。

  李存义站好队形后,就开始劝说他的哥哥李善长。

  李善长初不为所动,但是时间长了也是烦不胜烦,最后他对李存义和胡惟庸说了一句话: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别烦我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句话后来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成为了压死李善长的一根稻草。

  胡惟庸自己不知道,他自己其实也害死了李善长,就这样,胡惟庸好了,就等着和朱元璋正面一战。

  只是现在看来,所谓的正面一战根本就没有开始,现在已经结束了,胡惟庸直接被上了枷锁,带进了宫中,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谨慎殿中等着胡惟庸了。

  胡惟庸一步一步带着脚镣和枷锁走进了谨身殿,自身感觉到一股苍凉,因为就在昨天,胡惟庸还意气风发的来过这里,他料定自己已经有了和朱元璋一战的力量。

  可是现在一些变化的太快了。

  朱元璋像一个猎人一样,耐心地等待着机会,他默默将所有的猎物一网打尽,并且于他而言不存在网开一面的情形。

  所以看到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就这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冷冷的看着胡惟庸,此时的胡惟庸还心存一丝侥幸,他认为朱元璋一定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接见占城使者而怪罪自己,所以胡惟庸连忙的跪了下来,直接将责任推到了礼部的头上,胡惟庸想着这样也许可以了事。

  可是这怎么可能呀,因为这接见占城使者朱元璋并没有纠结于是谁的责任,现在是因为朱元璋举着铡刀的手已经酸了,他不想再举了,他要让刀落下去落到胡惟庸的头上。

  就在胡惟庸拼命的将所有问题都甩在礼部头上的时候,胡惟庸发现,这本来是两个人的对话却始终只有他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抬起了头看向朱元璋,发现朱元璋也正看着他,那种眼神让他不寒而栗。

  此时他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对手,可是一切已经晚了。

  只见朱元璋手一指胡惟庸的身后,一名男子跌跌撞撞的跑了过来,对着朱元璋承认自己的罪责,求爹爹告奶奶喊着让朱元璋处罚他,并且请求朱元璋可以不让自己的家里人受牵连。

  而这个人一抬起头,只见吓了胡惟庸一跳,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死党和亲信涂节。

  涂节官职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就是我们常说的御史台的直系首领。而御史台,就是现在的监察机构,是一种单线垂直的检查体系,那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

  涂节是一个小人,他很清楚,在官场上你要做大,就要跟对一个好靠山,涂节找到了一个好靠山,那就是胡惟庸,胡惟庸也是够意思,只见将涂节给提拔成了御史中丞。

  要知道御史中丞这个位置就是用来监察胡惟庸和大明的官员的,现在这御史中丞都是自己的小弟,胡惟庸当然也是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涂节就是一个墙头草。

  大概在几个月前,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中驾车,出车祸身亡。胡惟庸一怒之下,杀死了车夫。这件事导致民怨沸腾,朱元璋一怒之下,让胡惟庸为车夫偿命。

  胡惟庸提出自己可以补偿钱财给车夫的家人,但朱元璋的脸色仍没有好转。

  这让胡惟庸感到了后怕,他拉拢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意图密谋起事,并且悄悄派人告诉那些归附他们的武将,提前做好准备。

  这里,明确提到胡惟庸与御史中丞涂节“谋起事”,可见,二人已经勾结在了一起。只是,胡惟庸为主,涂节为辅。

  只是让胡惟庸想不到的是,就在胡惟庸“大事将成”的关键时刻,涂节其实早就出卖了胡惟庸。

  就在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刚刚进宫,涂节就直接怂了,为了“戴罪立功”,他选择把胡惟庸正在密谋造反的事情告诉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以迅雷之势抓获了胡惟庸,现在胡惟庸和涂节相见,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

  .............................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2878/2878776/72861016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