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2章


    魏王虽然没有采纳这位大臣的提议,但是商鞅也没办法继续在魏国待下去,只能带着满腹的愤懑匆匆离开魏国,一路进入了秦国境内。

  恰好在那个时候,秦国当时的君王秦孝公正在张榜求贤材,商鞅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到了秦孝公门下。秦孝公不介意他被魏王弃之不用的过去,也不在乎他以前的卑微出身,反而还觉得他十分有才学,不顾当时其他臣子的反对,执意把商鞅留在秦国为官,还给了他很多别人所没有的优待。

  在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从来都不是一句夸张的玩笑话。

  赫赫有名的君子之交“伯牙子期”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至交典范,一曲《高山流水》,惊艳了整个华夏历史,也让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友情”传唱千古,几乎是个华夏人就没有不知道他们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里,几乎所有文人士子都是十分重视“知己”两个字的,风骨铮铮为知己者死,俨然是当时所推行的文化潮流。

  而对于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商鞅来说,秦孝公不仅仅是他要追随的君王,更是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知己。秦孝公能理解他的学识和想法,不介意他的出身和过去,力排众议的提携他、重用他,给了他身为一个有才之士最重要的发展舞台。

  这样一番恩情,就如同伯乐对于千里马的意义,再生父母一般。

  因此,商鞅对于秦孝公的忠心与感恩,几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这份知遇之恩。

  秦孝公本人在秦国历史上也是一位有智的明君。

  正是在他的手上,秦国才真正走上了由弱变强的道路,他是推动秦国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奠定秦国强大的最初根基所在。

  对秦国制度和法律的改革,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商鞅主动提出来的,而是秦孝公本人想到的。

  只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变法人选,再加上改革的内容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几乎是惊世骇俗的,以前也从未有过这种先例。

  秦孝公自己心里也明白,这种改革方法一旦被提出来,势必就会遭到秦国所有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因为改革本身就是在损害贵族的利益,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同意的。

  而在那个时候,秦孝公手里既没有适合办这件事的人,又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压制住那些贵族和大臣,于是就只能忍耐下来,在心里默默酝酿着。

  一直到商鞅的出现,秦孝公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变法人选,于是就将这件事交给他负责。

  而商鞅本身就是法学大家,改革变法几乎是他的老本行,再加上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商鞅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这件事,并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将“商鞅变法”推行至秦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囊括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商鞅所主导的变法改革是非常成功,甚至是英明的决定。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2338/2338827/40455988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