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官办?民办?
皇帝要办军校,官方的说法,世界之大,我华夏困于一隅自守。前明之所以败亡者,武备松弛,既不能安内,又不能攘外。本朝承天命而得天下,需知,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忧。故设皇家军校,以整武备。
只能说,这个时间点很好,草原部落入侵的事实,发生在一年之前。文官集团虽然反对,但现在被考成法折腾的欲死欲仙,有反对声音也形不成波澜。从官方说法来看,主打一个,不针对任何一方,单纯的整顿武备,是防御性质的。
承辉帝的想法很大,不但设立了皇家军校,还设立了皇家海军学校。至于海军学校的成立,理由很充分,本朝万里海疆,有海而无防。
只不过海军学校的想法,则要缓一些,如何组建海军,大周没经验,还需要使者从西方聘请老师回来,结合各方意见,再行统一规划。
这个事情贾琏自然是热烈的赞成,但是他真不懂,所以不掺和海军学校的事情,心思花在爆产能上。
什么产能呢?当然是钢铁。
眼下最大的钢铁产地在遵化,贾琏打着研发司的旗号,去了一趟,实地调查了解后,发现官方的钢铁厂管理不善,贪腐丛生。
现阶段的产能,供给给研发司生产步枪都差不少,这个怎么行呢?
明明受到了遵化方面的热烈欢迎,好酒好菜的伺候着,转身回到京城,贾琏便向承辉帝提出,遵化铁厂那边,需要做出改变。
对此建议,承辉帝也颇为头疼,官方的产业很多,几乎没有不亏本的。也就是贾琏搞的研发司,下面一批厂子,能做到自负盈亏。
现在京营军改,不说西山、南苑、通州三镇,九门镇和御马监的新式装备都远远不够。
岳齐每次来汇报,都要提一句,各镇新式装备缺口八成以上,希望皇帝催一催贾琏。
那么,研发司有没有库存呢,有,但不多,无法满足任何一个镇的需求。这也是贾琏遵化之行的目的所在。
承辉帝问贾琏怎么改,贾琏建议,如果是官办,就必须抓吏治,整顿风气,也可以拍卖给民间商人来办,绝对不要搞官督商办,想两头顾,注定哪一头都顾不上。当然了,如果是民办,必须先满足官方的需求,然后才能流出市场。贾琏还表示,如果是开会,结果肯定是官督商办。不是说大人们的智慧不如贾琏,而是他们习惯了官府的那一套,凡事都想两头要。
承辉帝一时也没有决断,把内阁大臣们都叫来开会,商议此事。
事情是贾琏提出的,所以,贾琏必须到会。
会上由贾琏介绍情况后,承辉帝问阁臣们,如何是好呢?
然后阁臣们对此踊跃发言,五位阁臣,张庭恩没表态,林如海觉得涉及到军需生产必须官办,潘季驯主张民办,认为官办到最后,还是跟现在一样,任何变化都没有。郭衍和宁克的态度比较一致,都主张官督商办。理由也很充分,郭衍是从人事的角度出发,民办铁厂,现在的官员怎么安置?宁克的观点是,民办铁厂,必定滋生以次充好,商人的节操不可信。避免亏损又保证质量,官督商办为上策。
会前没亮出贾琏关于官督商办的结论,所以,张庭恩最后也觉得,官督商办不错。
承辉帝看看贾琏,那意思,你说中了,怎么办?
贾琏叹息一声,站起说话:“微臣反对官督商办!”
有个事情贾琏没法,官督商办最典型的就是洋务运动期间。
诸位阁臣一看贾琏站出来反对,全都下意识的表现出严肃。
贾琏在内阁会议上战绩彪炳,不信去通州码头看看,去运河看看,因为漕粮走了海运,运河沿岸现在还在闹腾,只不过闹的最凶的两江,孙化贞坐镇压下去了,山东、河北,还没从济宁之变中恢复元气,闹不起来。至于漕运总督,夹着尾巴做人中。
当初为了海运的事情,贾琏干了啥,大家都是知道的。
没人敢质问贾琏的时候,视线都转到了张庭恩身上,只能是他来了。
“说说你的道理!”张庭恩倒是无所谓,他也确实好奇,贾琏为何反对。
“官督商办,怎么督,怎么办?谁说了算?民间商人拿出本钱买下场子,却要由官员来指手画脚?这是哪家的道理?单单一个说法,就能吓退多少商家,届时,对外拍卖,价钱上不去,一个不好就会导致价格卖低了,便宜了商人。没准到时候,官督商办变成了彻查是否有官员在交易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损公肥私。”
贾琏一番话,所有人都愣住了,有道理啊。
郭衍反问一句:“如何保证民办质量?”
贾琏冷笑着看着他:“郭相,商人还敢糊弄官府?公平交易就是官府对商人最大的优待了。”
宁克也问了一句:“如何确定产品质量没问题,总要有个标准吧?”
贾琏反问:“宁相懂炼钢啊,还是懂炼铁?反正我是不懂的,都是相信下面的工匠,他们说好,那就是好。”
没人再出来对线了!
林如海:“那便官办,大不了专设御史,加强审计。”
潘季驯:“还是民办的好。”
问题又回来了,到底是官办还是民办,承辉帝与张庭恩交换视线后,张庭恩道:“内阁投票!”
投票结果很快出来了,二对二,林如海和郭衍投了官办,潘季驯与宁克投了民办。张庭恩的一票将决定结果。
张庭恩没着急投票,而是提问:“贾琏,你觉得哪种好?”
贾琏笑道:“其实都可以,学生只要质量合格,产量足够的钢铁。”
承辉帝在心里默默的骂一句:滑头。
真不是滑头,其实真的都可以,关键看做事的人。
大周不是没有民办的铁厂,比如苏钢很出名,名声却是民办铁厂打出来的。官方在江宁的铁厂,并不比遵化铁厂好。
张庭恩是了解贾琏的,所以他知道贾琏真的说了实话。
沉吟再三,张庭恩最后开口:“那便民办!有一点必须说明,事先关于遵化铁厂的价值,必须严格审计,不可使官方铁厂出现损失。”
这个说法,现代有个专有名词,国有资产流失。
事情定下来了,郭衍又提出新问题:“现有官员,如何处置?”
张庭恩狠狠的瞪他一眼:“查!有问题的罢免,没问题的换岗。”
林如海则道:“如此一来,必然导致铁厂停产,研发司所需原材料,缺口如何满足?”
这个话不是反对,而是为贾琏打补丁。耽误了军方的装备,贾琏也是有责任的,林如海提前给贾琏免责了。
贾琏淡淡道:“此前遵化铁厂不能满足需求,研发司已经有外购的先例,大不了加大外购数量。说句不好听的,从两江采购的钢铁,运到京城,价格比遵化铁厂的还便宜,质量也更好。如果不是朝廷硬性规定,必须消化遵化铁厂的产能,研发司也不至于拖到今日,还没能满足军方需求。”
郭衍不阴不阳的问一句:“遵化铁厂民办之后,贾大人是不是要启动研发司民办呢?”
贾琏很不客气的怼一句:“下官倒是想来着,您敢同意么?”
郭衍也不是想坑贾琏,无非是提前挖坑,等将来他有话可说。没想到,贾琏滑不留手,直接把话丢回来,砸他脸上。
郭衍悻悻的闭嘴不言,内心吐槽:年纪轻轻,滑头至极,真可谓妖气十足。
有个事情贾琏看的很清楚,在这个时代,搞官方企业,肯定是搞不好的。
一群不懂技术又不懂生意的官员,去主导一家企业的发展,怎么可能搞的好呢?
讲是讲无所谓官办民办,内心深处,贾琏还是倾向于民办。
资本家虽然都该吊路灯,但也实实在在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凡事呢,不能只看一面,脱离实际的臆想,不是邪-教,就是乌托邦。
会议结束的次日,研发司门口来了一群商人,都是奔着研发司的订单来的。
与之相比的是,遵化铁厂那边,哀鸿遍野。为避免生出事端,内阁紧急调派西山大营,进驻遵化,同时开仓对工匠进行放粮,并要求不得停产。
好歹给人一口吃的,免得人心惶惶,工匠造反。
事情是确定了,见报之后,京城市井之间也是议论纷纷。
无论如何,官方遵化铁厂的前景,商人非常看好。一时之间,京城商贾云集,都在打听如何推进遵化铁厂民办事宜。
贾琏则忙着在应对前来抢订单的商人,采取的办法很简单,招标。
所有商人都拿到了招标书,看完之后在人前也都叫苦不迭,实际上回到住处,都在摩拳擦掌,抢订单,干死同行。
贾琏搞出的新鲜玩意,再次引发了京城朝野热议。
承辉帝私下吐槽:这厮总能搞出点新花样,先看看再说吧。
招标结果很顺利,一共三家企业,获得了研发司的订单,这批钢铁将用于生产军方所需的新式装备。
从单价上看,价格远低于遵化铁厂那边,商家这边也能挣一点,算是双赢了。
有了原材料,研发司这边的工厂全力爆产能,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贾琏汇报的时候表示,正确年内让驻京部队全面换装。
与此同时,贾琏的技校也开学了,第一批学员一百二十人,都是从民间招募,学制四年,两年文化课,两年实践课。
优秀工匠能做官这个前提下,技校招生还算是顺利,贾琏还算谨慎,没有放开了招,先搞搞看,试试水。
这个技校,最终还是获得了官方的身份,作为研发司下属部门存在。
具体到执行时,贾琏提出,上面睁一眼闭一眼,没人反对,顺利通过。贾琏兼校长,副校长是工部一个不得志的技术官员。
一帮玩技术的官员,踊跃报名当老师。嗯,这里说一下,他们都是兼职,能多拿一份薪水。京官不易啊!
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一个以技术流为核心的山头出现了,这帮官员的共性,就是搞技术。
现在这个山头还小的很,但凝聚力很强大。可以算作贾琏的基本盘之一。
折腾了快一个月,遵化铁厂的拍卖事宜正式启动,就在拍卖的当天,王熙凤也进了产房。
随着一声哇哇哭喊,产婆出来道喜:“恭喜恭喜,是个带把的。”
西府多了下一代,贾母大为振奋,连声道:“贾府有后,兴旺发达,长长久久。”
李纨站在一边,面无表情,不知道心里在想啥。
王熙凤进门之后,并没有冷落李纨这一点,做的还算是不错的。所以,李纨的心情很复杂。
眼见大房兴旺,二房的老爷外放之后,一个月才来一封信,王夫人经常抱怨,但却无济于事。她倒是想跟着贾政上任,这不是没能成行么?
至于李纨,一个寡妇,原著中心思全在贾兰身上,这个时空,因为掌握了一部分管家的权利,怨气没那么重就是了。
给儿子起名的事情,贾赦表示他来。对此,贾琏则表示,你来就你来。
回去翻书的贾赦,最后取了一个名字,荃!贾荃。
这个读音,贾琏表示无话可说,贾荃就贾荃吧,你高兴就好。
嗯,这一代人,单名,草字头。
有儿子的贾琏挺高兴,倒也没特别高兴,倒是王熙凤,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
如果说以前王熙凤属螃蟹的,那也是缺两个钳子的。如今有了儿子,钳子也长出来了。
这么说吧,对上贾琏,王熙凤也觉得自己有一战之力了,不像以前那样,单方面被压制。
王熙凤生儿子之后,桂香、平儿,晚一个月,先后诞下女儿。
贾琏一家伙多了三个孩子后,再次感受到,这一大家子的担子,沉甸甸的。
军校招生事宜,完全基本按照贾琏的方案来执行,首先是文化课必须过关,就算是推荐入学的,也要有文化。
第一期,推荐人数不多,只有五十个名额,剩下的一百五十人,全部要考试。
随着军校开启招生,延续至今的武举制度停止。现有的武举人,保留身份,在军中想要有所作为,也要考军校。
(本章完)
(https://www.dingdian555.cc/html/17/17458/11110734.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dingdian555.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ngdian555.cc